记者陈琳报道 昨天,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表示,北京将加大中水使用量,今年计划加大中水使用量替代清水是水务部门“开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计划利用中水4.8亿吨,比去年增加1.2亿吨。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市民对中水水质存在疑虑,这无疑成了中水推广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中水价格每吨1元钱,自来水每吨3.7元,但中水推广为何这么难?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萍一语道破:价格设定存在弊病,中水治理每吨成本远不止1元钱,这是中水推广中的核心问题。 财政补助只对市政中水 张萍介绍,目前中水使用过程中阻力大的是在社区。制定每吨1元钱的中水价格,是为了鼓励大家都来使用中水,实际上中水的治理成本不止一元钱,亏损部分由提供财政补贴。但补贴的对象是市政管线中水,又称“大中水”,而不涉及社会单位,如小区自建设施处理的中水,这部分称为“小中水”。 这样一来矛盾就出现了:“小中水”不如“大中水”批量生产,成本反而更高,为了减少亏损,消毒、管理肯定跟不上,水质相应也得不到保证。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中水利用率越高矛盾越大 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主任刘红介绍,当小区中水仅用在公共设施时矛盾并不明显,随着强制措施的出台———新建小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并使用,中水渐渐走进市民家中。业主在购房时就知道小区使用中水,业主肯定只会掏1元钱水费,而小区物业明知亏本也没有办法,只能以牺牲中水质量的办法降低成本,随着中水的使用率越高,这种矛盾就越大。 建议给中水合理的价格保证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