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对陶瓷产品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铅镉溶出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地检验检疫部门与辖区陶瓷出口企业在技术上攻关克壁,在管理上严格控制,有效避免了陶瓷产品铅镉溶出量超标风险。但在日常生产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的质量隐患,检验监管人员和企业管理者须予以关注。
以唐山地区为例,目前,唐山辖区多数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作为生产用气,而燃气供应不足对陶瓷产品质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工艺参数的制定及执行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环节,气源不足将直接影响窑内温度,给骨质瓷生产带来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在素烧环节,会导致素坯密度下降、吸附能力增强;在釉烧环节,会导致部分产品釉的流动性变差,造成产品缺釉,如果缺釉产品的素坯密度下降,则容易吸附窑内更多的铅蒸气,导致产品铅溶出量超标。近日,唐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某厂生产的一批骨瓷白胎盐胡罐产品实施实验室检测时,发现产品铅溶出量超标,正是气源不足所致。另外,如果彩烤窑产品的窑温不稳定,将导致花面中铅镉无法正常溶出,贴花产品铅镉溶出量易超标。唐山检验检疫局在日常监管中发现,在气源不稳的情况下,生产的输美白色浮雕花面8寸平盘的铅溶出量,较气源稳定条件下的铅溶出量普遍偏高,值可达3.0mg/L,不符合美国要求低于3.0mg/L的标准。
对此,建议企业加大对异常生产条件下作业的监控力度,制定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建立异常情况应对机制,专人负责窑炉运行记录和产品标识工作,并加大产品抽样检测比例和频次,确保铅镉不合格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骨质瓷釉料中所使用的熔块从理论
转自: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