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导读:2004年以来,关于“低碳经济”的讨论不断升温,短短五六年时间,便已成为八国峰会、G20、联合国大会等首脑会议核心议题之一,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当前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如何顺应这一潮流的问题,而是怎样通过切实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生产领域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对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的反思和优化,通过节约资源能源和改善环境而不是单纯增加消费量来提高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地讲,引导和实现低碳消费是事关低碳经济本身是否可持续的课题。
一、“低碳消费”之发展诉求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
由于“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含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小;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①在广大居民中积极倡导和推广低碳消费,在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时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扩大消费数量与提高消费质量应协调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三大需求发展极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但相对同期GDP高达9.8%的速度,仍显滞后;2008年的GDP相当于美国的30%,而居民消费只有美国居民消费的15.4%;同期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的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也低于发展中。消费比重偏低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还使得“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不断固化,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和粗放程度持续放大,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深度污染的同时并未很好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央近年来不断提出要扩大消费需求,并将其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显示和检验着经济运行的总效果,又引导着社会再生产下一循环的投资方向、结构和规模,对投资的效率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预计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与此同时,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6%左右,比之前三年显著上升(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可见,节约资源与鼓励消费之间并不矛盾,提高消费质量和扩大消费数量完全可以协调并重。
2.“低碳”呼声与居民非理性消费共存
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 IPCC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在这种背景下,低碳消费方式受到了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主要经济发达和地区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重视低碳消费方式培养,力促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特别是2007年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成为,人均排放也超过平均水平5%,节能减排的压力必将会持续上升。
在低碳消费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却随着商品的不断丰富和外部消费主义思潮的侵入而持续扩张,违背国情的超前豪华消费正在颠覆着国人传统的消费观。不仅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个人消费贪大求洋,餐馆就餐食物大量剩余(餐饮业每天产生餐饮垃圾则超过2000吨),高档消费品功能浪费,暴富阶层炫富和斗富比赛持续升温,“月光族”、“负翁族”渐成时尚;即便在各级公共部门,办公场所、车辆、办公用品等的使用也存在极为普遍和严重的浪费现象。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9年季度车市销量增长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
非理性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潜在经济危机令人担忧。事实上,近几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带给消费者人身健康损害问题已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淮河十年治污仍难见碧水蓝天,周边居民癌症发病数量逐年增加,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是奎河(淮河重要支流)污染大的受害者,全乡38000多人中5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口就有近300人。保护居民健康,顺应呼声,通过低碳消费引导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低碳消费”之观念破冰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低碳消费是消费环保化和节能化的综合表述,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双重价值观念。在推行低碳消费方式必须首行观念破冰,既要打破传统消费中部分压抑消费的不合理认识,更重要的是要破除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养成健康科学的消费习惯。
1.开展消费教育,重建低碳消费文化
为在广大居民中切实有效推广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首先转变观念,从宏观经济管理的层面,加强对国民进行消费环保化教育。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行为成为居民日常行为习惯,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学校消费教育体制,把低碳消费教育融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纳入学校教学课程,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的公民低碳消费教育。
开展低碳消费教育的目的是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摒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不只是反映消费生活,更要使文化渗透于消费领域,渗透于人们的消费生活之中,赋予它以文化的内涵,提高它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消费质量。一是在公民中积极倡导发展性、智力性消费,鼓励公众在消费时间内多参与以提高和发展为目的的看书、读报、学习知识技能等活动;二是重自发性和主动性消费,通过消费满足个人的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自觉抵制攀比性消费;三是要重精神性消费和文化消费,反对过度的挥霍性和炫耀性物质消费,通过降低文化的消费门槛,让普通群众有能力也有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
2.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强化居民低碳消费意识
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消费行为的影响,部门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如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节能采购等。从1991年开始的“节能宣传周”活动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发展为由发改委等七大部委联合主办、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影响力的重要节能宣传活动。
此外,还应通过政策对居民消费进行合理引导,比如对水、电等能源类消费品的使用采取价格累进制,加强价格调控的引导功能;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法规来鼓励消费节能产品和使用节能新技术;加强对住房、汽车、装修等高档消费的政策引导,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政策层面鼓励循环产品的使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等。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群众称为“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减少或不用”塑料购物袋的观念,改变购物习惯,遏制“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据《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三、“低碳消费”之市场改进
居民非理性消费一方面来自于传统和外来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市场秩序不规范和市场环境不完善状况密切相关。比如不正当和不合理竞争的误导,消费设施不健全的制约等,这些都需要在市场层面不断进行改善。
1.大力净化市场环境,夯实低碳消费基础
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通过多重比较购买到更为合适的消费品,从而提高消费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增强消费信心。一些研究表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对于消费者心理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放弃购买奶粉和花更多的钱购买进口品牌的奶粉无疑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可见,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环境改善势在必行。近年来,《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合行动》、《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与《国务院关于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等法规的出台,在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改善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活动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还需在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方面,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普及消费教育,树立经营者自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条件时可尝试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使消费者参与有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督。
2.优化市场交易方式,创造低碳消费有利条件
商品销售模式不同程度地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系在一起,比如网络购物无论对于商品储藏还是运输都比商铺销售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尽管在近5年内,网购市场每年都保持了10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与网络购物发达的和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以2007年为例,网购人数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只有26%,而美国已经达到94%,韩国更是高达99%;而同年网络购物在整个零售市场的比重,只有0.63%,美国则超过3.72%,是的5.9倍,韩国更是高达8.65%,是的13.7倍。可见,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支持邮购、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升级,对于低碳消费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推动作用。
从企业层面来看,不仅自身要通过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正确引导购买力流向同样值得重视。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比如,电梯、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产品的问世,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再比如,据制冷技术机构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准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就可节约大量电力、煤炭,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3.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型低碳消费
推广低碳消费不能忽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目前严重的消费问题并非出在私人产品和服务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短缺才是突出的障碍。在不少发达,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可以占到全社会消费一半以上的比重。虽然已经告别私人产品和服务的短缺,但教育、医疗、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短缺仍然非常严重,公共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以城市交通为例,选乘轨道交通比开私家车能大幅降低碳排放,上大城市的中心区地铁线网密度很高,巴黎3.76km/km2,纽约3.47km/km2,伦敦3.49km/km2,东京如包括地面铁路高达5km/km2,但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线路能力现在严重不足,北京地铁预计到2015年二环内才达到1.08km/km2。由于城市温饱型消费已经基本实现,居民选乘私家车出行比例大幅提升,从消费结构升级的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更多地选乘公共交通出行仍然是低碳消费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左右。可见,尽快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不仅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耗能私人消费品的改进性替代,进而推动公共型低碳消费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