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深入食品领域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不仅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场企业发展与交流的化平台。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政策、基础设施、贸易、金融、民众交流等多个领域推出了多项新做法、新动作,已经真真切切地渗入到各行业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一带一路”下的食品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K8凯发测试食品检测部门了解到,目前,已在相关口岸开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发布《“一带一路”检验检疫合作重庆联合声明》、《“一带一路”食品安全合作联合声明》、《第五届-东盟质检部长会议联合声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地区签署了78项合作文件,推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此外,2015年,“一带一路”美食旅游联盟在银川成立,并同时发布了《“一带一路”美食旅游联盟宁夏宣言》。
“一带一路”推动海外食品消费
以上合作内容的发布,意味着食品在走向市场的同时,同样会有更多的食品进入市场。
数据显示,2014年进口食品达482.4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4.2倍。其中,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增长较快。2010至2015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6亿吨、2203.2亿美元,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22.6%。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
据调查机构数据显示,购买进口食品的顾客群体在整体顾客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4%,预计到2018年,将成为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食品进口企业如何安全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一带一路”下的食品领域合作将给进口食品企业带来更多的产品选择,但是对于相关企业及平台在经营进口食品时,要特别注意进口食品合格合规性的检查与检测。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食品12828批、6.8万吨、价值1.5亿美元,来自109个和地区。品种几乎涵盖了食品,其中约有一半是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和乳制品。进口食品在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K8凯发测试进口食品检测检疫方面的机构提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进口食品的预包装上必须贴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没有相关标签或标注不合规定,不能成为进口的标的。其中,中文标签必须标明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同时,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相关产品还要有相关卫生证书。
PONYK8凯发测试集团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在食品检测领域,具备食品复检机构及CATL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资质,是农业部认可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及认监委认可的有机产品认证检测机构,是多省市食药监部门中标单位。可提供从初的农产品原材料开始,经过生产环节,到流通、消费环节都可以提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咨询服务。PONYK8凯发测试集团可以按照、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各国食品安全标准,提供食品安全检测服务。